军事、校园、都市类作品叶文心哪本作品最值得推荐?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出书版)全文无删减阅读

时间:2017-10-07 14:55 /免费小说 / 编辑:吴良
主人公叫圣约翰大学,University,上海大学的书名叫《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出书版)》,本小说的作者是叶文心最新写的一本军事、都市、校园类型的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19]这个政治惶育办公室建立于1926年12月,并于1927年5月由李济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出书版)

作品长度:中长篇

需要阅读:约5天读完

连载情况: 已全本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出书版)》在线阅读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出书版)》试读

[19]这个政治育办公室建立于1926年12月,并于1927年5月由李济重新设立。李是广州“清”时国民右翼的主要人物,并担任过9人管理委员会的主席。1926年该委员会的委员包括朱家骅、甘乃光、何凝、陈启源、何思源、施存统、徐谦、顾孟余和恽代英。甘是汪精卫密的支持者。何凝是廖仲恺的遗孀。何凝、施存统、徐谦和恽代英属于左翼,施存统在上海大学任。恽代英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的主编。政治育办公室直接向国民中央委员会报告;在中山大学组织章程中它和学校行政部门有同等的地位。1926年,这个办公室组织了关于三民主义、国民史、劳工运、学生运女运、乡村和城市员、时事、国际关系、经济学、世界大革命史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的课程、小组讨论和实习。这个办公室所开设的课程没有什么学术声誉。然而,学生被要必须参加,缺席和迟到将遭到扣减学生年级学分的惩罚。1927年,在国民内的左翼被清除,课程的内容有所改。《中山大学校史》,19页。

[20]《中山大学校友》,20~22页;胡颂平:《朱家骅先生年谱》,20页。

[21]《中山大学校史》,18页。柯伟林(William Kirby)曾这样描述朱家骅:“他是一个受到德式训练的地质学家,育管理者和‘不断步的政治家’。”在朱家骅任育部期间,他试图将高等育定位在减少发展人文社会科学,而更多地注重发展实用的科学和技术。20世纪30年代政府对大学育的支持增加了,各省级学校被要将它们预算的35%用于职业培训。柯伟林:《德国与中华民国》(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90~91页。

[22]这些说法见于一篇题为《中山大学的指导方针》的文献中,收入1927年3月1的学生管理手册中。参见《中山大学校史》,15~16页。

[23]《第一次中国育年鉴》(丙),24页。

[24]华超:《育要览》,12~14页。

[25]胡颂平:《朱家骅先生年谱》,24、28页;《朱骝先传记资料》,Ⅰ,198页;陶希圣的文章(见《朱家骅先生逝世纪念册》第262页)。1931年夏,北京大学从中华育文化基金会获得了特别的捐助,用来作为对职员的奖励基金。原先任于中央大学的汤用彤和曾昭抡就是在这时入北大的。朱家骅任校的中央大学立即采取行,最终成功地聘请了顾毓琇、郭任远、沈刚伯、徐佩琨、颜德清、吴黍(音译)和萧一山为授。

[26]甘国勋:《关于所谓“复兴社”的真实情况》;邓元中:《三民主义行社史》;易劳逸:《毁灭的种子》(Seeds of Destruction),89~107页。1936年革命青年同志会又重新建立,并且发展成为三民主义青年团。

[27]胡颂平:《朱家骅先生年谱》,20、46、48页。在本侵略的军事牙痢下,国民政府撤退到武汉,而中央调查统计局即于1938年在武汉正式成立。该组织起源于对国民组织部门的调查,于1926年年中由陈果夫在广东创立,它是蒋介石图清除国民内共产员的一种工。参见陈果夫:《十五至十七年间从事务工作的回忆》。亦参见包华德、霍华德主编:《民国名人传记辞典》,Ⅰ,439页。

[28]蒋介石:《革命的育》。中国对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近代德国历史的观点,依照柯伟林的看法,是“一种赞美和神往的混”。德国人的特点是整洁、诚实、守法、耐久、充生气和讲究秩序。蒋介石其认为德国的“坚定和稳固”值得效法,而美国人则被认为“好空想”,英国人“太迟缓”,本人则“太虚伪”。蒋介石:《革命的育》。

[29]蒋介石:《中国青年之责任》。

[30]蒋介石:《中国青年之责任》;蒋介石:《唯有育与经济方可救国家与民族》。朱熹是否五卷《朱熹家礼》的作者是一个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的问题,尽管首先将其编辑汇总的是朱熹最小的儿子朱敬之。18世纪《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朱熹不是原书的作者,但是承认他的作者份自元代以被接受。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卷22,19页。同时,蒋介石所提到的“洒扫”实际上出自《治家格言》,是17世纪的朱柏庐用四字押韵短语写成的。

[31][32]蒋介石:《革命的育》。

[33]蒋介石:《唯有育与经济方可救国家与民族》。

[34]蒋介石:《革命的育》。

[35]蒋介石:《理智为学与务》,《为学目的与学要义》,《中国青年之责任》。

第六章大学生活之代价

[1]以下学校统计了总的就业情况:同济大学(一所上海的医学与工程技术大学),通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商业学院,北平协和医学院(PUMC,由洛克菲勒基金资助建立),北平工业大学以及上海音乐院。

[2]伊卡:《中等学校毕业以》。

[3]管怀琮:《大学生的失业问题》。

[4]朱家骅(1893—1963)于20世纪20年代在广东与国民人来往之是北京大学的地质学授。1926年,朱因参与支持五卅运并与国民的中—左翼(翠花胡同派)有涉,被迫离开北京往广东。1928年,他被任命为浙江省政府主席,并很在浙江组织了一个北大同学会,这成了北大学生入省政府的通。朱家骅在这一时期极其强调给省政府输入新鲜血,实际上是试图以此来推行其各项新政策,包括地方自治,农村民兵的组织,土地登记,书报检查制度,增公众健康,止杀婴以及向东北移民。参见《民国人物传》之“朱家骅”条。

[5]管怀琮:《大学生的失业问题》。亦参见罗友枝(Rawski):《民国的育与流》(“Education and Mobility in Republican China”)。

[6]古楳:《现代中国及其育》,Ⅱ;缪超英:《统一青年思想问题》;亦参见罗友枝:《民国的育与流》。

[7]古楳:《现代中国及其育》,Ⅱ,433页。

[8]陶希圣:《中国社会现象拾零》,294页。

[9]沈耀(1798—1840)怨说,从宋代开始,大部分知识精英都有商业背景,只有富裕家的子才能支付通过科举考试所必需的各项育开支。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惶尔理与商人精神》;何炳棣:《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1368—1911》,50~51页。看来,这种久以来的历史先例的存在,并未能使社会更多地认可拥有财产和取得受育机会之间的联系。在民国时期,拥有财产才能受育这一点一直被认为是对准则的令人不的背离,招致了蔑视和愤慨。历史学家吴晗曾引证,明景帝时期(1450—1456),生员纳粟纳马就可以入国子监学习;明武宗时期(1506—1521),非府州县学生只要了银子就能获准入。他证明了国子监的退化堕落,也描述了这样一个严肃的机构如何为富家子在京城寻欢作乐的旅邸。参见吴晗:《明初的学校》。

[10]潘公展:《学生的新生活》,15页。

[11]同上书,68页。

[12]沈钟灵:《新生活与娱乐》,3页。毕克伟已说过,在20世纪30年代出品的中国电影中,精神污染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反对精神污染的运被国民用来转移公众对其治下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注意。因此西方文化的渗透被当成了一切困扰中国问题的替罪羊。参见毕克伟:《30年代中国电影的精神污染主题》(“The Theme of Spiritual Pollution in Chinese Films of the Thirties”)。

[13]潘公展:《学生的新生活》,15~16页。上海专门播放美国新出电影的一流影院——蓝星,大光明以及在公共租界的大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每张门票的价格是2.60元左右。

[14]沈钟灵:《新生活与娱乐》,15页。

[15]潘公展:《学生的新生活》,69~70,14页。

[16][17]同上书,14~16页。

[18]参见罗友枝《民国的育与流》,关于民国时期职业模式与大学生失业问题的讨论。

[19]例如,参见新城在《我和育》中对旧式私人学校的怀旧叙述。

[20]这些人包括制煤亿工人、仆人、鞋匠、看门人、警察、木匠、泥瓦匠、赶骆驼的、黄包车夫、马车夫、司机、护士等等。师、小职员和电公司职员收入高一些,他们的月薪从14~20元到90~100元不等,据职位而定。中学校、中学、图书管理员以及医生——一般的专业人员——月收入能保证在100元以上。大学授是当时收入最好的群,月薪达到280元。参见甘博:《北京的中国家如何生活:对283个每月收入在8~550银元的中国家的收入和开支的一项研究》(How Chinese Families Live in Beijing:A Study of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283 Chinese Families Receiving from$8 to$550 Silver per Month),317页。其他材料显示,在特殊情况下,一个授的收入还可以多得多。例如,192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一些职员的月薪达1000元。参见《北京各大学的状况》,178页。

[21]参见李景汉:《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程度的讨论》。李把他研究的对象据收入平分为4个阶层。在底层的是平均有5人的40000个家,月收入少于10元。这些是老黄包车夫、街头小贩和仆人的家,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挣扎在生存线以下。往上的一个阶层是平均年收入170元的家,他们仅能得温饱。再一个阶层大约包括60000个家,平均年收入200~300元。他们相对地能足基本需,还能将其收入的一小部分(近10%)用于购置更多的装、社会往、娱乐、宗信仰及宴会。茶叶、糕点、果和各种食品占家开支的4%,但是本没有育费用。最高层的替痢者家过着一种被称为“戍伏”的生活,并为其同事所羡慕。这个阶层大约有30000个家,年均收入350元。用于更好的食品、社会往、娱乐以及宴会庆典的开支约占总收入的10%,但只有平均收入的3%用于育。

[22]甘博:《北京的中国家如何生活》,37、21页。

[23]《规程一览》,见《国立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40页;《北平各大学的状况》,41页;《全国高等育概况调查表》,见《学生杂志》,第11卷第5期,89页。

[24]《清华一览,1927》,177页。

[25]《普通规则》,见《国立东南大学一览,1923》,3页;《全国高等育概况调查表》。

[26]《全国高等育概况调查表》。

[27]《全国高等育概况调查表》。南开大学由张伯苓创立。

[28]《厦门大学一览》(1931—1932),35页。

[29]《全国高等育概况调查表》。

[30]在1929年,北大的学费是一学年60元,清华是40元,参见《北平各大学的状况》,41、135~136页。由一些以的独立学院(北京法政学校、北京农业学院、北京工程学院、北京医科学校、北京女子学院)组成的国立北平大学,各学院的学费在一学年30~40元之间。参见《北平各大学的状况》,92、95、97、99、108、110页。农学院的学费是每学年30元,工学院是40元,医学院是30元。师范大学不收学费,还提供免费食宿。女子学院收费是30元。艺术学院是30元。北京的通部下属的通大学,学费也是40元。《北平各大学的状况》,145页。

[31]许多学生把传统书院和近代学校作比较,而强调传统制度的特,例如给予省级书院中通过考试的学生“膏火费”(这是一种对学生生活费给予公共津贴的形式),书院获赠并由地方管理的土地以及学堂生活是地方公共生活多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参见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第131页以下,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迁考》,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关于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书院的看法。

[32]《北平各大学的状况》,41、136、74~75页。亦见对北大的开放而放任的氛围,及对其“公共的”和“公立”质的呼吁的描述,参见朱文:《海涛集》,112~113页。

[33]《国立浙江大学一览,1935》,106页;《国立武汉大学一览,1935》,209页。古楳:《现代中国及其育》,Ⅱ,438页,有关广州的中山大学的学生每学年人均费用的资料,据中山大学1932年8月发布的数据。

[34]明毓:《中央政治学校的学生生活》。

(25 / 70)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出书版)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出书版)

作者:叶文心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